針對在上嬰兒按摩課時,家長所提出的疑問,藉由《快快樂樂運動─如何發達運動神經》一書及個人經驗,做一整理,大家可以參考參考。


 


Ø  為什麼孩子會用腳尖走路?


 


  現代孩子的體格(身高、體重),逐年在增加中,體力也呈一定的變化,但運動能力卻逐漸下滑。


 


  一位三歲小女孩,從會叫媽媽起,近乎用腳尖站立及走路,走起路來搖搖晃晃,媽媽雖認為可能是孩子小腿細,所以走路不穩,但還是覺得奇怪,於是帶小女孩做檢查。作者與他的研究生後來發現,三歲的小女孩一開始在站立走路之前一切都正常,但因為這女孩是獨生女,父親常喜歡抱著他,可能造成孩子「走路」經驗極端不足所致。後來研究生讓小女孩在自家附近的農田小路上行走,在不強迫的情況下,讓孩子自由的走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。研究結果相當成功,女孩不再用腳尖走路、跑步。


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 作者認為這無法用科學方法解釋,但在近年的研究以說明這與神經連結途徑有關,Dr. Coch2007年一次師大所主辦的大腦研究與教育的研討會上述:「嬰兒走路搖晃,是用盡全身的神經,隨著嬰兒越走越順,大腦便清楚只需要用那些神經做連結,其餘剪掉,之後再把自動化過程,移至小腦。」所以「學會走路」不是天生就會的能力,是需要一段的學習過程。當然,孩子墊腳尖走路的原因不會只有作者闡述的這一種,所以需要家長細心的觀察,並請醫師協助,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囉!


 


Ø  到底孩子需要學會哪些運動能力?


 


    嬰兒都是從翻身、站立,然後確實行走開始的。這時,大人可以不給太多的幫助,嬰兒會依自己的喜好,靠自己的力量翻身,翻身後見風景,世界大轉變,他可能會哇哇哭,但是,馬上會適應新的景致,又高興地反覆翻滾起來。


 


孩子基本的能力變化:


跑步→約2歲半,但手的擺動與腳的步伐尚無法配合,搖搖晃晃。進入小學後,手的動作與跑步的步調一經協調,就有助於整體的運動。


 


投擲→約1歲前後─將合手的小物品朝下扔掉。


      2歲─偶爾會站直直的,單手過頭投擲,通常想用雙手投球,但多半會太早或太慢放手。


      3歲─腳前後張開,想使用全身去投擲。雖使力投擲,但還看不出由軀體到手臂的順序性。


      45歲─投擲動作完全連貫未停頓。


      6歲─己乎已近成人的投擲方式。


 


接球→約2歲,兩手向前伸,如輕放般的投擲,能夠在球觸及手或前腕之後將球抱在胸前。


      3歲─手掌與手掌的間隔張的比球的直徑稍大,好像要挾住球般,確實接住空中的球,並將球挪到身體。


      45歲─能掌握投手的動作,做好接球準備動作。


      6歲─只用手接,為免於費力投擲,接球之後,不會再做出將球挪到身體的動作。


 


p.s以上的說明有兩個重點:


1. 可藉此觀察孩子發展是否落後,但亦不需要過於嚴苛對孩子,只要配合孩子,和他一起遊戲。


2. 孩子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出與成人一樣的動作水準,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長時間下來,孩子便能學會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然而6歲之前,「走路」、「跳躍」、「上下樓梯」、「踢」、「抓」都是應該學會的能力,而「接投」、「跑跳」等運動組合,雖不靈活,但能做到。


 


Ø  如何判斷孩子運動神經的好壞?


 


    運動神經(大部份的神經)受後天因素影響極大。如果不能給予適度的刺激,人類在包括運動神經在內的各方面,即使已達成人也只處於未成熟的狀態。


 


    人類從嬰兒起,便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運動神經就開始發展。先是聽到聲音而轉頭,然後翻身,脊樑及其周圍肌肉也跟著活動;接著抬頭、抬臀,進行爬行的移動運動。而爬行階段應讓孩子盡情發揮,如此日後跌倒時,它就會自然做出用手去支撐身體的反射動作。太早讓孩子站立走路,很可能會阻礙運動神經的發展。所以,有專家指出「步行器是不正當的」而不應該使用。活潑爬行的嬰兒,終有一天會站起來走,不需太著急。


 


    大腦的協調能力會顯現在運動神經上,因此,若要鍛鍊運動神經,就要訓練腦的運動,提高腦的協調能力。然而判決一個人運動神經的好壞,從一個人的動作就可以清楚看出。而運動感「運動品質」的好壞,身體的靈活與否,不是由得分高低或跑步速度來判別,而是運動的「過程」→「節奏感」、「流暢」、「彈性」、「正確度」、「合乎時機」及「一致性」等,便是判準運動能力的好壞。


 


 


不以大人的目標強求孩子,亦不過度指導,讓孩子自然的學習「走」、「跑」、「跳」、「踢」等在1~6歲間發展的〝基本運動能力〞。


 


 


註:楊玲慎(譯)(2000)。白石豐著。快快樂樂運動─如何發達運動神經。台北:創意力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熊熊老師(靜伶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