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沒機會將前些年整理的資料


PO出來給愛孩子的把拔馬麻們參考


希望對你們有些幫助


 


人格心理認知發展---三位學者:



(一) Freud性心理發展階段論


Freud認為人的發展成階段性,而生的本能是指性本能或性愛本能,如果這種本能長期受到壓抑,便會導致人格的改變和精神官能症的產生。


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年齡



階段



發展任務



嬰兒期(0-1)



口腔期



這一個階段是藉由唇和舌,諸如吸吮、觸咬、吞咽等的動作,來達到滿足的主要來源,若幼兒此其口腔無法得到滿足,便會產生對乳房的一種矛盾情緒,而且有受虐待的反應,亦會出現對人的不信任。



幼兒期(1-3)



肛門期



在這個階段,性慾與肛門聯繫起來,性感區由口腔發展到肛門和大腸,通過體驗糞便的排泄而得到一種快感。如果家長太早做大小便訓練,幼兒可能出現脾氣暴躁、潔癖等的肛門性人格;反之若太晚訓練,會影響幼兒的日後對的自我照顧。



學齡前期(3-6)



性蕾期



在這個階段,性慾指向了生殖器區域,幼兒就藉由玩弄生殖器來獲得滿足,也能分辨自己與別人的性別,由於男女不同,所以產生兩類人格。


1男孩:這時男孩認為母親是自己快樂的目標,因此想得到母親,以得到性慾的滿足(泛性論)。但當他看到父親與母親的關係時,對父親為產生敵對和嫉妒情緒,稱為戀母情結。但男生會有“醃割焦慮”,故會轉移對父親的認同而學習模仿父親。


2女孩:對女孩子來說,這個階段會產生戀父情結。她們也會因為失去母而恐懼,而且曾經要取代母親的位置,但是她們很快就會發現不大可能的事,之後情結就被破除。


若此期幼兒無法得到滿足,可能會出現性別混淆或同性戀傾向。



學齡期6-12歲)



潛伏期



此階段很長,主要特色是兒童失去對與性相聯繫的活動興趣,而把他們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,例如學校的課業,良好的習慣,他們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中,沒有表現,故稱之為潛伏期。



 

 

 


(二)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


   Freud所提出是一套性心理階段的理論,強調性對人心理發展的影響。對此,Erikson做了更詳細的描述,強調社會環境對人心理發展影響的重要性。


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階段



年齡



心理社會


發展危機



心理社會發展任務





嬰兒期


(0-1)



 


信任vs


不信任



良好的親子關係,有助於建立嬰兒的信任感,若嬰兒的需要能立即被滿足,則讓嬰兒建立信任感;反之,若嬰兒的需要無法立即被滿足,則會導致嬰兒對周圍環境產生不信任感,而常有緊張、哭鬧、難以安撫之情形。





幼兒期


(1-3)



 


自主vs


羞愧懷疑



幼兒開始了解自己與照顧者是完全不同的個體,且較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及環境,喜歡說「不」來得到自主的能力,若父母有不切實際的期望,如大小便訓練的時間過早,將使幼兒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羞恥與懷疑。





學齡前期(3-6)



 


主動vs


罪惡感



開始學習適應他人,並於團體活動中與人合作,主動學習獲得新技能。對於其認為不被別人所接受的行為、想法等,會產生罪惡感,並轉而破壞玩具、弄哭玩伴或批評大人。





學齡期6-12歲)



 


勤勉vs


自卑



兒童漸趨獨立,想要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及參予活動,重視同儕關係,渴望獲得贊同,可於團體中逐漸發展出勤勞、自信、自律、合作等特質。若無法得到同儕的認同,則會產生自卑感。



 


(三)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的階段觀


無論是嬰兒、兒童、青年以至成人,在吸收知識時都是經由組織與適應的歷程。而基模將因環境的需要及年齡的增長而改變,不只是容量上的增加,更重要的是質的改變。個體的認知發展是在連續中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。而對不同個體而言,各基特徵出現,具有很大的個別差異,表示認知發展有快、慢的差別。


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發展階段   



發展任務



感覺動作期:


0~2


此一階段的嬰兒,運用身體的感官、肌肉和環境交互作用,進而探索他周遭的世界。嬰兒抓取與吮吸等動作,就是此階段最基礎的行為模式。其又分為六小階段:


 



(1)  原始感覺動作基模:


出生~1個月



不斷重複反射動作為主。


 



(2)初級循環反應:


1~4個月



a.行為模式已脫離單純的反射活動,以身體本身為中心,重複練習操作自己的身體。


b.開始能將自己與人分開。


c.開始表現好奇心。


d將外在的物體視為身體的一部分:嬰兒會聽聲音,尋找聲源; 眼球可隨移動之物體而轉動; 也會對某物消失之地點加以注視,以期再出現。



(3)次級循環反應:


4~8個月



a.逐漸轉為探索環境中的事物,明顯發展出有目的的行為。


b.模仿力較趨系統化與精確化


c.開始建立「物體恆存」之概念。



(4)次級基模協調:


8~12個月



a.能協調兩種以上的次級循環反應,以達成其預定之目的。


b.逐漸能將象徵性事物與事件之發生聯想在一起,如看見媽媽拿手提袋,便知道媽媽要去上班了。


c.模仿新奇的動作。



(5)三級循環反應:


12~18個月



a.導向探索:能組合記憶中的經驗,且由嘗試錯誤來學習。對於偶然中出現的新動作,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時,會將此動作加以變化,以觀察不同的結果。


b.發展簡單的記憶、推理及合理之判斷能力。


 c.會到最後看見物體被藏起來的地點,去尋找物體。



(6)心智結合創造新的基模:


18~24個月



本階段為感覺動作期之末,亦即能運用心理符號。


a.由感覺動作層次的智力,移至運用表徵智力。


b.延宕模仿。


  c.物體恆存的概念發展完成。



運思預備期:


2~7


是「運用心智作合理思考」的意思,也就是幼兒的認知基模由外在的達到內化的程度,幼兒可以借助於語文的符號表徵從事抽象的思考以處理各類問題,但初期時均為片斷性的,而且未能脫離感覺基模型態。



(1)  運思前期


(2~4)


 



幼兒的思考顯得非常的自我中心,即不易站在別人的立場及觀點來思考,因此他對事物的相關不了解,對人的相對關係也不清楚。因此教學時必須以具體實物、親自操作及體驗方式。



(2)  直覺期


(4~7)


 



幼兒以直覺來判斷事物的結果。所以幼兒不知道當一個物體的形狀改變或分割成幾個部分時,它的質量、重量、容積還保持不變,這是因為此時期幼兒尚無這種「保留」的概念。智力發展較快的幼兒也許到七歲左右就有了質量、重量、容量的保留概念,但是一般幼兒都要到具體操作(運思)時期才完成這種概念的發展。


 



具體運思時期: 7~11


 



七歲以上的兒童慢慢能夠相對地透視,有條理思考一件事物,能夠有系統地思想、分析、收集資料、整理,最後做推理、結論。不過這個時期的思考仍舊須要依舊有的親身經驗為基礎,或借助於具體的事物,尚不能完全憑抽象思考去推理。


本期的兒童雖已有推理思考基礎,但其運思結構尚未達到完全均衡的狀態,故對於抽象的符號推理依舊感到困難。



形式運思期:11歲以上



能完全脫離具體的內容,以抽象的形式方式操作。如果我們把兩根香蕉和三根香蕉放在一起,知道共用5根香蕉,這是有內容(香蕉)的加法。如果我們僅以數學符號為加法的運作(即2+3=5),則是形式操作。特徵是思維依假設演繹的過程進行,具綜合思考之能力。
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
1.      王麗美(91)。嬰幼兒保育概論與實務。台北,啟英。


2.      黃惠真譯(89)。兒童發展。台北,桂冠。


3.      劉文英、沈秀靖合譯(92)。發展學理論與應用。台北,華藤。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熊熊老師(靜伶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