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小詩的麻麻懷孕之後
為了讓小詩知道家裡要多一個成員
以及建立小詩要做姐姐的心理準備
我們就開始有空沒空的提醒小詩麻麻肚子裡有小baby一事...

那天芭樂老師如往常的在孩子吃完餐點並享用水果時
拿出吉他開始彈奏張懸的《寶貝》
小詩唱到一半就突然說:「我的麻麻肚子裡也有baby!」

此時的我心裡想的是:很棒!他已經記得麻麻肚子裡有小baby的這件事。



今天,小詩再度發出疑問
她說:馬迷,為什麼涵涵(我們最小的baby《照片右》)可以出來,麻麻肚子裡的小baby不能出來?





我心想:哇!這是多麼清楚的說話邏輯與推理呀!對呀!同樣是小baby,為什麼一個要在肚子裡面,不能出來,一個卻可以出來。
然後我告訴小詩:因為麻麻肚子裡的小baby比涵涵還要更小,還需要麻麻保護,如果現在就出來會很容易生病,涵涵因為已經可以自己吃東西了,所以才能出來。
小詩一臉完全明白我的解釋樣,轉身又去做她的事了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在教孩子說話的同時,就要慢慢注意孩子的說話邏輯,而不是認為孩子還小,多說一些疊字或沒有適當文法的句子沒關係,很可愛,猜得出來就好,其實這樣反而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的說話邏輯是對的,不需要修正,久而久之反而定型,家人和孩子自己都不覺得怪,可是在外人聽來,卻是較難聽懂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或事 件,所以若要讓孩子與其他同儕或成人的溝通更順暢,輕鬆的再講一次正確的邏輯給孩子聽是需要的。例如我們最早碰到的問題,就是小詩的主詞概念:你、我、他;小詩在2歲左右,常對著我講:「拔拔下班就會來接妳!」小詩會這樣說,是因為〝模仿〞,模仿我們對她說的話:「拔拔下班就會來接妳!」所以我會重覆跟小詩說:「小詩你要說:『拔拔下班就會來接我!』」 之後小詩還是會說錯,也沒因此就會類推,是有一次我對著小詩解釋:「說自己的時候要說〝我〞,說別人的時候才要說〝你〞(我先教〝你、我〞的運用)」。這個方法效果驚人,小詩之後就沒有再說錯了,也會運用在說其他事情上(不知道是她聰明還是我會教,呵呵!),總之,隨時留意自己說話,也留意孩子的童語,讓孩子可以說一口好話。


 


p.s小詩稱自己的媽媽是麻麻,我則是馬迷!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熊熊老師(靜伶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